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引起争议的广告片】

 SK-II最新公益广告大片——《她最后去了相亲角》,引起了广泛争议。尽管片子的结尾似乎回到了某种“政治正确”的轨道,但片子基调渲染的“剩女”的凄凉,仍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悦。

人的感受力是诚实的,片子中“剩女们”悲戚的哭泣,怎么看也看不见独立自主、享受单身生活的影子,怎么结尾就突然来了个“剩女光荣”呢?这强行推销的价值观,显得极为突兀,跟前面鼓吹的“剩女焦虑、不婚不孝”不过是一体两面,不见得哪个更高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政治正确”还挨骂?因为这是一部缺乏细节、缺乏敏锐洞察力,生硬推销所谓“进步价值观”的宣传片。它算不上微电影,跟日常生活中人们反感的政治口号、政治标语一样僵化,面目可憎。

个体的私人生活选择,社会学统计数据是无法呈现个体差异的,除非做个案调研和访谈。一个冷冰冰的适龄未婚人口、离婚占比数据,是看不见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的。

同样被社会观念施加“剩女”“剩男”标签,背后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路径,持守不同的观念,追寻不同的生命意义。这哪是一个强行推销某种理念的宣传片所能道出的真相呢?

同样叫“剩男”,富有人格魅力、事业成功、颜值还高的单身大龄男性,和农村里除了买越南新娘就很难讨到老婆的男性,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吗?同样被贴个“剩女”的标签,拥有强大而独立的精神生活,事业有追求、生活有情趣的女性,和被父母唠叨两句催催婚就顾影自怜,脆弱得眼泪夺眶而出,几乎要嚎啕痛哭的女性,是一种人吗?

【变革中的两性关系】

“政治正确”通常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观念形态。

 过去,结婚是一种“政治正确”,不婚成了边缘群体。现在,也有一种倾向,似乎晚婚不婚又是另一种“政治正确”,催婚的成为了愚昧落后的代名词。于是,父母辈成为了观念陈腐不仁不义的群体代表。

如果能够深刻地认识婚姻制度的功能,了解它是一种维系社会生产、社会关系的工具性制度,那么,使用或不使用这个工具的人,都不代表其观念的进步或落后。在非婚生育得以获得社会同等福利待遇的制度环境里,婚姻才往往被赋予了文化意涵,而在生育必须和婚姻密切挂钩的社会环境里,婚姻的工具性功能反倒是首要的。

除了不想生育的人,那些既急切地想生育又厌恶被催婚的子女们,很有可能比他们的父母还糊涂,还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除非他们有能力对抗婚姻制度。无论男女,生育都是一项生理功能,生理的问题,自然有生理的局限性所在。就这个角度而言,敦促子女早婚早育的父母们,也有其理性权衡的一面,无法简单斥之以愚昧了事。

两性关系,最为微妙又最为敏锐地反馈着社会状况的变革。

过去所谓的婚姻,是基于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建立的是一种统治式的伴侣关系,女性依附于婚姻制度获得生存保障;今天,更多的女性在谋求一种人格平等的伙伴式伴侣关系,包括更多的男性对婚姻及爱情的认知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也在追求一种更为满足情感和精神需求的婚姻或爱情关系。

当社会学统计上呈现的婚育年龄或离婚数据攀升,那些不了解个体如何在观念变迁中提高了个人诉求的人们,却把这些数据解读为社会的衰落或道德溃败,这才是亟需厘清的流行谬误。

【现代人为什么等得起】

当一个社会日渐发展到以情爱关系为人际关系核心价值,而非血缘的、家族的,这时候,更加凸显婚姻制度在社会功能上的转化:婚姻不再是情爱追求的唯一通行证。当文化认可情爱是一种“神圣的欢爱”而非繁衍生育、财产继承这些工具性价值时,更极致的两性关系追求驱使人们花更多时间去等待。

除了少部分独身主义者,对多数人而言,未必是单身这件事本身有多么好,而是他们等得起。医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为那些并非持以不婚不育信念的年轻人提供了延迟婚姻计划的条件。也就是说,在所谓的“剩男剩女”中,有一部分人是属于等得起的群体。

为什么等得起又愿意等?在于这部分人的婚姻或爱情观念的确是更为精致细化了,他们期待追求一种更为优质的婚姻或爱情状态,不再愿意“为结婚而结婚”地苟且。当然,其中也有一种人是过度强化了婚姻价值,试图等待完美的婚姻以恪守终身,他们无法接受阶段式的婚姻,甚至恐惧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契约就有解约可能的属性。

还有一种人,则是等不起却非要等的。他们往往是建立亲密关系的低能儿,缺乏爱的能力却又渴望爱。这时候,社会一味地歌颂“剩女光荣”并不能消解她们的焦虑和寂寞,反而是父母看见了她们的落寞,才亟不可待地出手去相亲角为他们报名。

那些真正享受单身生活的子女们,往往有能力让父母看见她们真正的愉悦和快乐,父母便也容易适可而止地放手,相信孩子的等待或独身主义有其价值,不再越俎代庖地包办。

理解这些“等得起”、“等不起”或干脆“不想等”,就需要社会发展出相应的文化包容性,来体恤个体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忽略鲜活的个体,而仅仅以数据或表象来得出任一种单一维度的价值主张,都是简单粗暴的压制。

因此,一个信奉“婚姻至上”乃至“婚姻是人生唯一的幸福通道”的社会,是缺乏想象力的;一个嚎叫着“剩女光荣”的社会,同样是乏味而无力的。

版权声明:本文首发于上海观察。欢迎朋友圈、微博直接转发分享,媒体机构、网站、自媒体转载需联系作者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盗用者,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联系方式:本账号微信私信, ID:pengxiaoyun-talk  名称:彭晓芸。

 
话题:



0

推荐

彭晓芸

彭晓芸

65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曾供职南方报业、时代周报、凤凰网、央视经济频道等媒体,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生。 本人原创作品,如有商业用途(包括纸媒、电视、网站、移动客户端)转载,须经本人授权同意并支付稿酬。 联络方式:微博私信或微信公众平台留言。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