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昨晚发于我个人公号的简短评论。

写给亲爱的读者朋友:

因论文写作日益紧张,以后的公号文章只能尽可能地短小精悍,还请读者朋友见谅。说不定短文章或一些思考的碎片,你读起来更轻松?

儿童关系是成年人关系的映射:你的孩子,本不必活得那么累

彭晓芸

1.     中关村二小的事件,仅靠一方的描述,无法还原事情全貌,因此,如果谈论具体情境中的是非,可能欠缺足够的材料和证据。

2.     学校的回应,自然是糟糕至极,这无关事情本身的是非,而是官腔打得实在难看,回应缺乏诚意。

3.     家长方面,选择诉诸公众,把两三个未成年人(包括她自己的孩子)裸露于公共空间,由舆论拷打,是否最优选项?尽管未实名,但十岁的孩子完全可能知道外界的沸沸扬扬并因此承受二次伤害,背负更大的心理包袱。家长是否已经穷尽其他渠道和手段在处理此事呢?

4.     如果不是北京名校,不是极为煽情的笔法,不是亲子类公号力推,同类事件能否引起那么大舆论风暴?我们是不是见过太多血腥的校园暴力镜头在网上流传,却远远没有引发这么多讨论?

5.     这就涉及舆论背后的心理机制: 社会的贫富悬殊、阶层落差在个案中的情绪爆发和宣泄,人们往往容易未经反思地条件反射,如那篇文章中描述的医生,哦,名校也这样?名校居然就这样?这是一种找平衡的心理补偿机制,存在于那些羡慕名校而不得的人群那里。

6.     还记得那位疯狂的海淀区爸爸吗?“名校”学生被套进了一系列的高强度学习之中,他们的日程安排,从这个思到那个思,往往在兴趣班培训班之间赶场,却缺乏同伴轻松愉悦的玩耍陪伴机会,欠缺处理同龄人人际关系的经验和基本能力,这个推测,并不武断,希望引起社会关注。

7.     儿童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成年人关系的映射,简直无法想象演变成如此轩然大波的事件会发生在我儿子的班级上。在他们班,孩子之间的一点小小别扭,无需家长介入,在萌芽状态,他们自己就已经烟消云散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家长关系实在太好了,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浸泡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他们很难长出仇恨和戾气,很难长出家境攀比之类的市侩气。

8.     对城市儿童而言,暴力威胁实际上要小得多(无人陪伴和教养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才是暴力的高发群体),城市孩子真正的问题,在于心灵世界的虚空,家长过多地填充了儿童的生命空间,剥夺了他们享受玩伴打打闹闹玩耍的乐趣,并植入了成年人的世界观、成年人的焦虑和戾气(诸如所谓嘲笑他人的家庭经济状况)。

9.     如何防范校园欺凌?或者说,如何给孩子一个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空间又不至于遭受不必要的伤害?如果你自认你的孩子成长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那么,你能做的是,尽力地寻求价值共同体,并与价值契合的学校、家长群体共同建设你们的学校和社区,而不是勉强自己进入一个理念不合的官僚系统,去与崇尚丛林法则、媚富笑贫的家长群体为伍,然后带着满腔的怒火准备进行生死决斗。

你的孩子,本不必活得那么累。


话题:



0

推荐

彭晓芸

彭晓芸

65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曾供职南方报业、时代周报、凤凰网、央视经济频道等媒体,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生。 本人原创作品,如有商业用途(包括纸媒、电视、网站、移动客户端)转载,须经本人授权同意并支付稿酬。 联络方式:微博私信或微信公众平台留言。

文章